shwj123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春到或者,你比寸寸柔肠为你醉从前快乐爱情可以PS吗?五城

向下

春到或者,你比寸寸柔肠为你醉从前快乐爱情可以PS吗?五城 Empty 春到或者,你比寸寸柔肠为你醉从前快乐爱情可以PS吗?五城

帖子 由 Admin 周四 十月 03, 2013 12:50 pm

龙年伊始,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一天,我高高兴兴随县作协采风团来到休宁五城。 五城我虽然来过,但仍然兴高采烈,因为我喜欢重温一些老地方。我一听说要到五城,脑子里立刻想到龙湾。那古老的码头,古老的小镇,古老的店铺,以及那些古老的气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不见了,那条老街现在该是什么模样?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疾弛,沿途美景闪闪而过。我斜倚车窗,倾心怀旧,一路频频回首那些早已远去的风景,情思绵绵。 故地重游,分外亲切,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我第一次接触龙湾是1963年五四青年节。我们临溪初中几个正当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和五城初中的青年教师联欢,那时休婺公路修好不久,路况不是很好,龙湾大桥还没建,汽车是开到渡船上过河的,因为之前我从未见过汽车渡船,故印象极深。特别使我难忘的是龙湾的那一片宽阔的水面,这在大山区是极少见的。正是这罕见的自然景观引起我对这古镇历史的关注。 龙湾是个古老的小集镇,古时有名的水运码头。发源于六股尖的率水一路东行,到了龙湾南京数控机床维修一个大转弯与由南而来的颜公溪汇合北去,犹如巨龙拱腰,双龙会合,龙湾、双龙由此得名。龙湾水路南接五城,西通上溪口,东经屯溪入新安江可达杭州。听熟悉当地历史的同事介绍,古时,龙湾河面,帆影点点,号子声声。颜公溪入河口处两河汇交形成一个大平湖,河宽数百米,河边埠头绵延数里。据休宁县志记载,停船码头长达600多米,上世纪30年代这里日泊船只多达40余艘。 繁忙的码头连着繁华的街市。当年龙湾街长2华里,有三处通道连接码头。并有古桥与双龙相通。每年有数千担食盐从浙江水运而来,再经陆路转运境内及江西东北部山区,同时本地的茶叶、山货土特产经此销往外地。数百年间龙湾一直是皖赣边区的重要盐埠。 1984年我领学员在龙湾小学实习,近一个月的时间,对龙湾老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当时的龙湾老街我记忆犹新。古老的街道很窄,两边全是店铺门面,高高的马头墙,深深的老屋檐,抬头仰望名副其实的一线天。店铺一色是木板闸门,有的店铺门的一侧有砖石砌的柜台,大约半人高。大部分店铺的门板都是上着的,开着两扇小门,只是住家,早已不再营业了。只有理发店、包子店、豆腐店等几家小店尚存一丝集镇的风味。我曾无数次走过这条老街,发现尚存两家盐栈旧址,依稀可见“泰官盐栈”的标牌,发现脚底下石板路的罅隙间已经有些墨绿色的青苔,斑驳的青灰瓦房大多破败,门檐上的年画落满厚厚的尘埃。腐朽的老店铺,曲折深邃的弄堂,一切都彰显着寂寞而沧桑。 古时人潮熙攘的辉煌已经远去,然而小镇的古朴典雅依然。这里的人历经一场风雨洗礼,勤劳淳朴一如既往。我常看见憨实的农民有的拉着板车,有的肩挑箩筐,缓缓地走在街上。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他们深深感到贫穷并不荣光,知识教育在他们心里回归自然。我一旁让道,他们会投来一记微笑,情意深长;我们路上相遇,会听到一声“老师,你好!”傍晚时光,男人们打着赤膊,在水埠头一边洗濯一边交谈,而女人们则赶着回家烧火做饭。哪怕只有一面之交的村民,路上遇着了也会和你打个招呼,有空也和你攀谈几句家常,遇到他们在吃土产零食时会热情地请你品尝。记得曾经路过街的巷口时,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坐在门口缝补衣裳,笸箩筐放在身边的石凳上,只见她正有些吃力地穿针引线,颤抖的手就像编笸箩的藤条,骨节嶙峋,刻满沧桑。大概是因为屋檐落下的阴影,使得她辨认不清针孔,于是起身迎向阳光。老人微微佝偻的身影落在清冷的黄昏里,显得巍巍颤颤,接着是长长的一声叹息:“唉,人老眼花,没用啦!”我好奇的止步旁观,老人便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和我攀谈。其实话题十分简单,无非是打个招呼,相互问问情况,但也聊得自然。我接过她手中的针线替她穿上。我说,“您老别叹气,别悲观,能话到今天不容易,终于见到大好时光。”亲亲热热的微笑,柔柔淡淡地闲谈,给人尊严,给人温暖。 龙湾老街的沉寂质朴,令人难忘。龙湾人的勤劳觉醒,让我惊喜田野的希望。 车过龙湾大桥,经过一条新街,所见是一派新农村的大好景象,宽宽的马路,脱毛膏有副作用吗漂亮的楼房,店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巨大的变化让我惊叹。我问身边的同伴:“这是龙湾吗?老街在哪?”他指着一大片新楼房,说这就是龙湾。 车在龙湾古桥头即当年最繁华的龙湾桥码头停下了,司机的车刹,刹住车轮也刹住了我对旧时龙湾的怀想。 我们一行十几个人走进河边一片古树林,一种愉悦的好心情由然而生。沿河是石砌的河堤,个个手拿相机倚着堤栏拍摄龙湾美景。 这里古木参天,绿荫华盖,查看树干挂着的标牌,有一株樟树高25米,还有株枫树高32米。这里的树龄多在500-700年间,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生气勃勃。 伫立桥上放眼望去,可见沿河而筑的座座码岸、埠头大都尚在。 这里地势平坦,水面开阔,苍老的古树探身河旁,仿佛在向双龙鞠躬膜拜,武汉SEO优化吐出新芽的枝条倒影水面,犹如名师在绿缎上挥毫泼墨。透过古树的枝条,可见龙湾大桥如长虹卧波,对岸村庄似白帆连片,与远山近水组成了一幅风情万种的绝美画面。 看到这些老树,让人感到生命的坚韧和生命的意志。凝视眼前的保持完好的龙湾古堤,顿时会感到进入了时光隧道,涉足到了古人的时空,我仿佛看到熙熙攘攘的江湾挑担的场面,似乎听到了当年这里过往徽商的谈笑声,还有挑夫穿着草鞋踩着石板的沉沉的脚步声。 我们走出古树林,上了村头小桥,只见古老的红麻石桥栏经岁月的磨练已风化动摇,几位石匠师傅正在修复。古老的小镇忙着开发也不忘保护古迹,让我感觉到龙湾古镇虽已称之为村,但古镇的风韵依然可见。 龙湾山水活泼而不呆板,色彩灵动,富于变化。远有白云青山,近有古树绿水。山与水之间的开阔地有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有大片的塑料大棚,远古的自然山水和现代民居、特色农业交相辉映。龙湾的山水形胜真是绝妙的一道风水龙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颜公山,古木参天,修竹蔽日,风景清幽,神奇莫测,山麓有全真庵,内有金佛,为颜公修真之所,是名副其实的山中之仙也。山有仙水有龙的龙湾自然是风水宝地,岂能不灵? 对面眼前的青山秀水,我不禁记起在黟县见过的一副古联:“得山水情其人多寿,饶诗书气子女必贤。”据东汉学者高诱的解释,“情,性也,顺其天性也。”上联是说顺其山水天性,亲近山水的人多寿。“多寿”我不敢奢望,亲近山水之乐我倒略有体会,我没条件游览太多的名山胜水,但能涉及的山山水水我是不放过细细品味的。走进大自然,置身青山秀水之间,眼界开阔,心旷神怡,清清绿水荡涤心中的烦恼,巍巍青山激励奋发的情怀,多少落寞惆怅,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得山水情确是一贴健身的良药。这次春到五城,喜得龙湾山水情,将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得山水情对个人如此,我想对群体也一样。不妨套作一联:“得山水情其地必灵,饶诗书气乡民多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年古镇龙湾繁忙的码头,繁华的街市不正是顺其龙湾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成的吗?龙湾人得山水情,才得以人杰地灵,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不能老沉湎在对往事的回忆,要多写点新的内容,这是朋友对我的鼓励与期望,我铭记在心。这次五城采风我该写点什么呢,出发前脑子里一片茫然。走进五城龙湾,秀丽的山水,遍地的翠竹,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这里有久远的历史辉煌,这里有火热的生活现场,山水寄深情,文化促发展,使我心情舒畅,让我心灵震撼。, 颜公河源于颜公山,颜公山林海茫茫,最多的也是最难忘怀的要数毛竹。从远处看一片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无边无际;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有的密密麻麻,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神采,更有奇特的方竹富有神话色彩。 曾记得老作家袁鹰给延安的竹子赋以革命的色彩,而这里的山民将竹子与生活紧密连在一起。这里的竹子是生命的竹子。想当年山里人用它搭建茅屋以栖身,用它做扁担搞运输,用它当罐盛水,用它当碗盛饭盛菜,用它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用品。 如今竹子在山民的生活中渐渐淡去。盖房,毛南京SEO竹已排不上用场,竹扁担也快退休,竹制工具用具也逐渐被金属、塑料制品挤到一旁。如今的山民能否将竹子与经济紧紧的连在一起呢?这个问题曾引起我的思索。走进山乡,问题迎刃而解。山里人怎能把竹子忘怀。 满山遍野的毛竹根深鞭长,不断生长,尽管沧海桑田而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一如既往。面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毛竹的海洋,静静的藏在山坳里,排不上用场,怎能不叫人心焦! 文人讲究创作灵感,勤劳智慧的山民同样有着创业的灵感。龙湾人深得山水情怀,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在当前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大潮中,自然会有创造性的脱贫致富的思路。这满山的翠竹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一方百姓的金饭碗,岂能手捧金饭碗去要饭?在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阳光下,龙湾人走出去,引进来,山外的世界很精彩。 如今建筑业兴旺发达,工地上需用祛斑面膜大量的模板,俗称壳子板,用竹片夹心现代工艺制作的模板深受青睐,因竹子价廉且坚韧耐用。 我们乘的汽车一进五城境内就看到马路边、桥栏上及空地上到处是凉晒的竹帘,真是一道别具特色的亮丽风景。一打听才知道这竹帘是作模板的原料。路上运原竹的、运竹帘的车辆来来往往。村里有一处大棚里用机器将山上砍来的原竹加工成很薄的竹片。各家领取竹片用一种较简单的机器编制成竹帘,操作极为方便,只需把竹片一根一根塞进去就行了,编好的帘子流水般的挂下来。整个村子好象是个大的竹片加工厂,一家一户是车间。砍竹的、运竹的、加工的、凉晒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村几乎有一半人都在围着竹子转(另一半人做豆腐干)。龙湾以至整个五城镇正在以翠竹为舞台,演出一场精彩的扶贫开发大合唱。 古镇龙湾深得山水情,也同样饶有诗书气。且不说当年五城的“江夏名宗”,五座城楼,得中状元、进士的辉煌,宗族文化的昌盛,就连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小小豆腐干,在这里也有浓浓的文化,也能做成大文章。 车子把我们带进了一处风景秀丽、建筑成群的场所,我以为是一座新建的“大观园”,没想到这是五城豆腐干的龙头企业“佳龙”公司(全称“黄山旅游集团佳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更令人注目的是,这里有座以茶干为主题的“中国龙湾茶干工艺博览馆”。极为普通的豆腐干,居然也有博览馆,这是国内首创,委实希罕!馆内以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茶干工艺和茶干文化,将龙湾茶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走进博览馆让我吃惊,原来五城豆腐干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始于南宋,兴于元代,盛于明清。竟得到三位皇帝的赞赏,明太祖朱元璋对五城豆腐干还赋诗赞赏:“五城豆腐干,味鲜独擅长,每餐三五块,君不思长安。” “龙湾”茶干有12道传统工艺,有一条特色豆制品生产流水线,龙湾茶干独特的制作秘方,古老的制造工具,及其与皇帝的不解之缘,在此得以充分的展现。可见古镇龙湾充满着浓浓的文化底蕴。 五城茶干以其醇厚的风味在皖南地区享有崇高的声誉,而龙湾则是五城茶干的发源地“龙湾”茶干作为五城茶干最杰出的代表,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完美结合,“龙湾”茶干选料精细、配方独特、制作考究、对折不断、口感鲜香、回味悠长,集古徽州传统饮食文化内涵与现代休闲食品要求为一体,以其独特的口味吸引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现今,龙湾茶干已逐渐从大山中走出,开始名扬皖浙赣三省及苏沪杭等地,并逐渐走向全国。 接着我们走村串户,参观豆腐作坊,到处都是磨豆子、煮豆浆、包豆干、晾豆衣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真是家家办工厂,户户无闲人。茶干生产大多以手工为主,老弱妇幼也能参与其中的一些手头轻活,这就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劳动生产力,使得全村人抛开旧杂念,人人有事干,心往一处想,全力奔小康。据村书记介绍:全村有180余户从事作坊式豆腐干生产经营,占全村总户数三分之一以上,目前人均收入超万元,豆腐干使大家都盖起了新楼房。 实践证明,这种因地制宜,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是扶贫开发的好路子。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我想勤劳智慧的龙湾人不正是沈阳seo优化从那条古朴而荒凉的老街中走出了繁华。目睹今日龙湾的新景使我在得山水之乐的同时又感受到心灵的启迪,这又是一大喜。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次五城龙湾之行使我对这一名言的理解有了真情实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山水自然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高高青山,出云风,通天地,阴阳和合;生草木,蕃鸟兽,资殖无限。承雨露之泽,生万物之财,以飨百姓。 长长绿水,缘理行,汇小涧,奔流不息;蹈深潭,越险滩,勇往直前。载舟船之行,解生灵之渴,普渡众生。 人类要生存延续,就得应顺自然,得山水之性。 仁厚的龙湾人不是和大山对抗,而是与自然亲和。他们充分享用大山提供的木竹之财脱贫致富。 智慧的龙湾人没有与绿水为敌,而是与大河联姻。忆当年,建码头,搞水运,商业繁荣;看今朝,酿米酒,做茶干,工业兴旺。 喜得山水情的龙湾人,以山之情水之智,不断开拓进取,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五城之行,感受颇深。亲近自然,体察民情。既得山水之性,又品美好人生。开阔眼界、舒畅心情,仿佛我又回到了年轻。 春到五城,情满龙湾,我的心充满阳光。 2012.4.1 龍年伊始,春暖花開,陽光燦爛的一天,我高高興興隨縣作協采風團來到休寧五城。 五城我雖然來過,但仍然興高采烈,因為我喜歡重溫一些老地方。我一聽說要到五城,腦子裡立刻想到龍灣。那古老的碼頭,古老的小鎮,古老的店鋪,以及那些古老的氣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不見瞭,那條老街現在該是什麼模樣?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奔疾弛,沿途美景閃閃而過。我斜倚車窗,傾心懷舊,一路頻頻回首那些早已遠去的風景,情思綿綿。 故地重遊,分外親切,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我第一次接觸龍灣是1963年五四青年節。我們臨中秋的月亮溪初中幾個正當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和五城初中的青年教師聯歡,那時休婺公路修好不久,路況不是很好,龍灣大橋還沒建,汽車是開到渡船上過河的,因為之前我從未見過汽車渡船,故印象極深。特別使我難忘的是龍灣的那一片寬闊的水面,這在大山區是極少見的。正是這罕見的自然景觀引起我對這古鎮歷史的關註。 龍灣是個古老的小集鎮,古時有名的水運碼頭。發源於六股尖的率水一路東行,到瞭龍灣一個大轉彎與由南而來的顏公溪匯合北去,猶如巨龍拱腰,雙龍會合,龍灣、雙龍由此得名。龍灣水路南接五城,西通上溪口,東經屯溪入新安江可達杭州。聽熟悉當地歷史的同事介紹,古時,龍灣河面,帆影點點,號子聲聲。顏公溪入河口處兩河匯交形成一個大平湖,河寬數百米,河邊埠頭綿延數裡。據休寧縣志記載,停船碼頭長達600多米,上世紀30年代這裡日泊船隻多達40餘艘。 繁忙的碼頭連著繁華的街市。當年龍灣街長2華裡,有三處通道連接碼頭。並有古橋與雙龍相通。每年有數千擔食鹽從浙江水運而來,再經陸路轉運境內及江西東北部山區,同時本地的茶葉、山貨土特產經此銷往外地。數百年間龍灣一直是皖贛邊區的重要鹽埠。 1984年我領學員在龍灣小學實習,近一個月的時間,對龍灣老街有瞭更進一步的瞭解。 當時的龍灣老街我記憶猶新。古老的街道很窄,兩邊全是店鋪門面,高高的馬頭墻,深深的老屋簷,抬頭仰望名副其實的一線天。店鋪一色是木板閘門,有的店鋪門的一側有磚石砌的櫃臺,大約半人高。大部分店鋪的門板都是上著的,開著兩扇小門,隻是住傢,早已不再營業瞭。隻有理發店、包子店、豆腐店等幾傢小店尚存一絲集鎮的風味。我曾無數次走過這條老街,發現尚存兩傢鹽棧舊址,依稀可見“泰官鹽棧”的標牌,發現腳底下石板路的罅隙間已經有些墨綠色的青苔,斑駁的青灰瓦房大多破敗,門簷上的年畫落滿厚厚的塵埃。腐朽的老店鋪,曲折深邃的弄堂,一切都彰顯著寂寞而滄桑。 古時人潮熙攘的輝煌已經遠去,然而小鎮的古樸典雅依然。這裡的人歷經一場風雨洗禮,勤勞淳樸一如既往。我常看見憨實的農民有的拉著板車,有的肩挑籮筐,緩緩地走在街上。經過一番折騰之後,他們深深感到貧窮並不榮光,知識教育在他們心裡回歸自然。我一旁讓道,他們會投來一記微笑,情意深長;我們路上相遇,會聽到一聲“老師,你好!”傍晚時光,男人們打著赤膊,在水埠頭一邊洗濯一邊交談,而女人們則趕著回傢燒火做飯。哪怕隻有一面之交的村民,路上遇一个人的天送著瞭也會和你打個招呼,有空也和你攀談幾句傢常,遇到他們在吃土產零食時會熱情地請你品嘗。記得曾經路過街的巷口時,看到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婦人坐在門口縫補衣裳,笸籮筐放在身邊的石凳上,隻見她正有些吃力地穿針引線,顫抖的手就像編笸籮的藤條,骨節嶙峋,刻滿滄桑。大概是因為屋簷落下的陰影,使得她辨認不清針孔,於是起身迎向陽光。老人微微佝僂的身影落在清冷的黃昏裡,顯得巍巍顫顫,接著是長長的一聲嘆息:“唉,人老眼花,沒用啦!”我好奇的止步旁觀,老人便放下手中的針線活,和我攀談。其實話題十分簡單,無非是打個招呼,相互問問情況,但也聊得自然。我接過她手中的針線替她穿上。我說,“您老別嘆氣,別悲觀,能話到今天不容易,終於見到大好時光。”親親熱熱的微笑,柔柔淡淡地閑談,給人尊嚴,給人溫暖。 龍灣老街的沉寂質樸,令人難忘。龍灣人的勤勞覺醒,讓我驚喜田野的希望。 車過龍灣大橋,經過一條新街,所見是一派新農村的大好景象,寬寬的馬路,漂亮的樓房,店鋪裡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巨大的變化讓我驚嘆。我問身邊的同伴:“這是龍灣嗎?老街在哪?”他指著一大片新樓房,說這就是龍灣。 車在龍灣古橋頭即當年最繁華的龍灣橋碼頭停下瞭,司機的車剎,剎住車輪也剎住瞭我對舊時龍灣的懷想。 我們一行十幾個人走進河邊一片古樹林,一種愉悅的好心情由然而生。沿河是石砌的河堤,個個手拿相機倚著堤欄拍攝龍灣美景。 這裡古木參天,綠蔭華蓋,查看樹幹掛著的標牌,有一株樟樹高25米,還有株楓樹高32米。這裡的樹齡多在500-700年間,雖然老態龍鐘,但依然蒼勁挺拔,枝繁葉茂,生氣勃勃。 佇立橋上放眼望去,可見沿河而築的座座碼岸、埠頭大都尚在。 這裡地勢平坦,水面開闊,蒼老的古樹探身河旁,仿佛在向雙龍鞠躬膜拜,吐出新芽的枝條倒影水面,猶如名師在綠緞上揮毫潑墨。透過古樹的枝條,可見龍灣大橋如長虹臥波,對岸村莊似白帆連片,與遠山近水組成瞭一幅風情萬種的絕美畫面。 看到這些老樹,讓人感到生命的堅韌和生命的意志。凝視眼前的保持完好的龍灣古堤,頓時會感到進入瞭時光隧道,涉足到瞭古人的時空,我仿佛看到熙熙攘攘的江灣挑擔的場面,似乎聽到瞭當年這裡過往徽商的談笑聲,還有挑夫穿著草鞋踩著石板的沉沉的腳步聲。 我們走出古樹林,上瞭村頭小橋,隻見古老的紅麻石橋欄經歲月的磨練已風化動搖,幾位石匠師傅正在修復。古老的小鎮忙著開發也不忘保護古跡,讓我感覺到龍灣古鎮雖已稱之為村,但古鎮的風韻依然可見。 龍灣山水活潑而不呆板,色彩靈動,富於變化。遠有白雲青山,近有古樹綠水。山與水之間的開闊地有鱗次櫛比的古民居,有大片的塑料大棚,遠古的自然山水和現代民居、特色情感树上开出農業交相輝映。龍灣的山水形勝真是絕妙的一道風水龍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顏公山,古木參天,修竹蔽日,風景清幽,神奇莫測,山麓有全真庵,內有金佛,為顏公修真之所,是名副其實的山中之仙也。山有仙水有龍的龍灣自然是風水寶地,豈能不靈? 對面眼前的青山秀水,我不禁記起在黟縣見過的一副古聯:“得山水情其人多壽,饒詩書氣子女必賢。”據東漢學者高誘的解釋,“情,性也,順其天性也。”上聯是說順其山水天性,親近山水的人多壽。“多壽”我不敢奢望,親近山水之樂我倒略有體會,我沒條件遊覽太多的名山勝水,但能涉及的山山水水我是不放過細細品味的。走進大自然,置身青山秀水之間,眼界開闊,心曠神怡,清清綠水蕩滌心中的煩惱,巍巍青山激勵奮發的情懷,多少落寞惆悵,遺忘在鄉間的小路上。得山水情確是一貼健身的良藥。這次春到五城,喜得龍灣山水情,將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裡。 得山水情對個人如此,我想對群體也一樣。不妨套作一聯:“得山水情其地必靈,饒詩書氣鄉民多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年古鎮龍灣繁忙的碼頭,繁華的街市不正是順其龍灣這一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而成的嗎?龍灣人得山水情,才得以人傑地靈,創造瞭輝煌的歷史。 不能老沉湎在對往事的回憶,要多寫點新的內聆听秋的声音容,這是朋友對我的鼓勵與期望,我銘記在心。這次五城采風我該寫點什麼呢,出發前腦子裡一片茫然。走進五城龍灣,秀麗的山水,遍地的翠竹,給瞭我創作的靈感。這裡有久遠的歷史輝煌,這裡有火熱的生活現場,山水寄深情,文化促發展,使我心情舒暢,讓我心靈震撼。, 顏公河源於顏公山,顏公山林海茫茫,最多的也是最難忘懷的要數毛竹。從遠處看一片鬱鬱蒼蒼,重重疊疊,無邊無際;到近處看,有的峻峭挺拔,有的密密麻麻,有的看來出世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神采,更有奇特的方竹富有神話色彩。 曾記得老作傢袁鷹給延安的竹子賦以革命的色彩,而這裡的山民將竹子與生活緊密連在一起。這裡的竹子是生命的竹子。想當年山裡人用它搭建茅屋以棲身,用它做扁擔搞運輸,用它當罐盛水,用它當碗盛飯盛菜,用它制作各種生產生活用品。 如今竹子在山民的生活中漸漸淡去。蓋房,毛竹已排不上用場,竹扁擔也快退休,竹制工具用具也逐漸被金屬、塑料制品擠到一旁。如今的山民能否將竹子與經濟緊緊的連在一起呢?這個問題曾引起我的思索。走進山鄉,問題迎刃而解。山裡人怎能把竹子忘懷。 滿山遍野的毛竹根深鞭長,不斷生長,盡管滄海桑田而毛竹依舊是那麼青翠,那麼稠密,一如既往。面對那一眼望不到頭的毛竹的海洋,靜靜的藏在山坳裡,排不上用場,怎能不叫人心焦! 文人講究創作靈感,勤勞智慧的山民同樣有著創業的靈感。龍灣人深得山水情懷,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技能,在當前經濟競爭激烈的時代大潮中,自然會有創造性的脫貧致富的思路。這滿山的翠竹是大自然的恩賜,是一方百姓的金飯碗,豈能手捧金飯碗去要飯?在黨和政府扶貧開發的陽光下,龍灣人走出去,引進來,山外的世界很精彩。 如今建築業興旺發達,工地上需用大量的模板,俗稱殼子板,用竹片夾心現代工藝制作的模板深受青睞,因竹子價廉且堅韌耐用。 我們乘的汽車一進五城境內就看到馬路邊、橋欄上及空地上到處是涼曬的竹簾,真是一道別具特色的亮麗風景。一打聽才知道這竹簾是作模板的原料。路上運原竹的、運竹簾的車輛來來往往。村裡有一處大棚裡用機器將山上砍來的原竹加工成很薄的竹片。各傢領取竹片用一種較簡單的機器編制成竹簾,操作極為方便,隻需把竹片一根一根塞進去就行瞭,編好的簾子流水般的掛下來。整個村子好象是個大的竹片加工廠,一傢一戶是車間。砍竹的、運竹的、加工的、涼曬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村幾乎有一半人都在圍著竹子轉(另一半人做豆腐幹)。龍灣以至整個五城鎮正在以翠竹為舞臺,演出一場精彩的扶貧開發大合唱。 古鎮龍灣深得山水情,也同樣饒有詩書氣。且不說當年五城的“江夏名宗”,五座城樓,得中狀元、進士的輝煌,宗族文化的昌盛,就連進入尋常百姓傢的小小豆腐幹,在這裡也有濃濃的文化,也能做成大文章。 車子把我們帶進瞭一處風景秀麗、建築成群的場所,我以為是一座新建的“大觀園”,沒想到這是五城豆腐幹的龍頭企業“佳龍”公司(全稱“黃山旅遊集團佳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更令人註目的是,這裡有座以茶幹為主題的“中國龍灣茶幹工藝博覽館”。極為普通的豆腐幹,居然也有博覽館,這是國內首創,委實希罕!館內以大量的圖片和實物展示瞭茶幹工藝和茶幹文化,將龍灣茶幹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彷徨發揚光大,薪火相傳。 走進博覽館讓我吃驚,原來五城豆腐幹還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始於南宋,興於元代,盛於明清。竟得到三位皇帝的贊賞,明太祖朱元璋對五城豆腐幹還賦詩贊賞:“五城豆腐幹,味鮮獨擅長,每餐三五塊,君不思長安。” “龍灣”茶幹有12道傳統工藝,有一條特色豆制品生產流水線,龍灣茶幹獨特的制作秘方,古老的制造工具,及其與皇帝的不解之緣,在此得以充分的展現。可見古鎮龍灣充滿著濃濃的文化底蘊。 五城茶幹以其醇厚的風味在皖南地區享有崇高的聲譽,而龍灣則是五城茶幹的發源地“龍灣”茶幹作為五城茶幹最傑出的代表,實現瞭傳統工藝與現代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的完美結合,“龍灣”茶幹選料精細、配方獨特、制作考究、對折不斷、口感鮮香、回味悠長,集古徽州傳統飲食文化內涵與現代休閑食品要求為一體,以其獨特的口味吸引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現今,龍灣茶幹已逐漸從大山中走出,開始名揚皖浙贛三省我恋着你就不及蘇滬杭等地,並逐漸走向全國。 接著我們走村串戶,參觀豆腐作坊,到處都是磨豆子、煮豆漿、包豆幹、晾豆衣一派熱氣騰騰的繁忙景象,真是傢傢辦工廠,戶戶無閑人。茶幹生產大多以手工為主,老弱婦幼也能參與其中的一些手頭輕活,這就最大限度的調動瞭勞動生產力,使得全村人拋開舊雜念,人人有事幹,心往一處想,全力奔小康。據村書記介紹:全村有180餘戶從事作坊式豆腐幹生產經營,占全村總戶數三分之一以上,目前人均收入超萬元,豆腐幹使大傢都蓋起瞭新樓房。 實踐證明,這種因地制宜,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是扶貧開發的好路子。記得有位名人說過:“人生如路,須在荒涼中走出繁華。”我想勤勞智慧的龍灣人不正是從那條古樸而荒涼的老街中走出瞭繁華。目睹今日龍灣的新景使我在得山水之樂的同時又感受到心靈的啟迪,這又是一大喜。 孔子雲:“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這次五城龍灣之行使我對這一名言的理解有瞭真情實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山水自然與人類生存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高高青山,出雲風,通天地,陰陽和合;生草木,蕃鳥獸,資殖無限。承雨露之澤,生萬物之財,以饗百姓。 長長綠水,緣理行,匯小澗,奔流不息;蹈深潭,越險灘,勇往直前。載舟船之行,解生靈之渴,普渡眾生。 人類要生存延續,就得應順自然,得山水之性。 仁厚的龍灣人不是和大山對抗,而是與自然親和。他們充分享用大山提供的木竹之財脫貧致富。 智慧的龍灣人沒有與綠水為敵,而是與大河聯姻。憶當年,建碼頭,搞水運,商業繁榮;看今朝,釀米酒,做茶幹,工業興旺。 喜得山水情的龍灣人,以山之情水之智,不斷開拓進取,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五城之行,感受頗深。親近自然,體察民情。既得山水之性,又品美好人生。開闊眼界、舒暢心情,仿佛我又回到瞭年輕。 春到五城,情滿龍灣,我的心充滿陽光。 2012.4.1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598
注册日期 : 13-09-30

https://shwj123.souluntan.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